《明朝那些事儿》-一颗心的故事

从深度学习的视角来看历史

Posted by zhangzhe on December 29, 2018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从某个方面来看,讲了一个炼就一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心的故事。当年明月在这本书里提到心的地方很多,诸如谁的心变的强大才是正在的强大等等。其实,不只是明朝里面的那些人,我们所有人的成长也是在训练我们的一颗心而已。

先说一个在听《明朝》音频的时候,看到的一个评论:其实这本书说来说去,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已。确实是,不只是明朝,整个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不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已吗?大到朝代小到人物的兴衰起落,都是如此。他那句话的意思,好像是说明朝这么长的故事其间发生的那么多东西,其实就像正弦函数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断重复么),也没有那么精彩好看。或者说我们可以看这个函数的一个周期就行了么,没必要看那么长的故事。这个比喻其实不是很好,因为并不是那么规律的正弦函数,它们的每一个周期内具体的表现其实又是不同的,如你可以用多行不义必自毙来概括很多人,像胡惟庸、王振、刘瑾等等,但他们各位还是不同的,为我们拓宽了走向死亡的各种可能空间,也算是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吧。(每个都有其独特性和精彩性,我们也是要看的,都能得到不同的乐趣)这里提供一些借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古人智慧的很,用镜子做比最恰当不过了。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想干嘛?不就是想发挥那面镜子的作用吗?想一下它如何发挥作用的。你每天起来照镜子,看看你的发型乱没乱,你想要三七分,但是整个头都是乱的,这和你想象中的左边十分之三的头发向左,其余向右,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知道差距多大已是一大进步,接下来缩小就是了。洗洗头,把左边的向左边抓,右边的向右边,这时头肯定是贴着头皮的,还是与你心目中的样子有差距,于是拿起吹风机,吹一吹,不能只是一通乱吹,还是根据你的头发状况来吹,一边往上吹,一边用手往右抓,看着实际到头发与理想中发型的差距,再一边吹,一边抓,如此这般,直到一个能接受的样子。这就是“以铜为鉴”所要做的,我们读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在这面镜子面前,你可以看自己在里面的样子,只不过不再是抓头发了,而是抓你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呢?先打个比喻,如果我们给我们到心(其实是大脑,古时候认为心是思考的器官,说法一直沿用至今)赋予一些参数,比如0.4, 0.5, 0.2,…0.9其中的数值对应代表内外向、暴躁温和、好动与否、嫉妒与大度……比如当你看书和经历事情的过程中,发现嫉妒对某个人的发展不太有利时,你意识到要将嫉妒的参数调低一些,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过程不断地调整里面的参数。当然这里参数肯定很少,也是很简单的模型,不可能描述复杂的我们,这里只是以数量化的方式说明,比较好理解我们如何调整我们自己。现在深度学习里动辄上亿的参数也没有大脑的神经元数量多。如果按现在我们的理解,我们的大脑靠的是一堆神经元,那么如果我们能知道每个神经元的相对位置,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它们如何传递信号和影响(这个可能已经了解的比较好了),每个神经元可以有多个参数,位置,与其他神经元的链接数和那些神经元的位置,那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参数化,进行模拟。记得《三体》中,有位面壁者,就想把人体全部神经元的状态模拟出来。如此,我们便可以通过改变神经元的数量,位置,信号传递的多少及其强度,总之,我们可以完全模拟一个大脑。

前面说的调整的过程,无论是以史为鉴还是大脑的比喻,说的都是控制论中的负反馈调节的机制,或者说是《实践论》中说的那种方式,再或者就是现在深度学习中的梯度下降法。

现在深度学习很火,当然也很强大。它的强大依赖于一个方法-梯度下降法。简单解释一下,想象你身处群山之中,你必须达到群山之间的最低点或者不是整个地区最低点,到达相对较低的地方也不错,因为那里往往是人们聚居的地方,你看看地图,很容易发现聚居地大都在那些地方。但是你的眼睛看不到了,你只能摸黑前进,或者说雾霾较大,能见度只有一米左右。在这个情况下,你怎么走呢?对了,我们假定整个地区都是都是光滑的,意思就是不会出现这边是平缓的地带没过几步就是90度的悬崖峭壁,所以整个地区都是平缓地变化的,即使陡坡也是连续降低的。那么你如何走呢?你应该让脚底紧贴地面,然后以脚后跟为圆心缓慢画圆,感受各个方向(360度)的坡度,找到下降最大的那个方向,然后向那个方向走一小步,重复刚才的步骤,画圆、找方向、前进,不断重复,最终你会走到一个较四周都低的山谷里,那时你感觉脚底是平的,在各个方向都没有下降趋势,那里可能有人居住,你就可以吃饭了。你可以参考下面的两幅图。梯度下降法其实就相当于上面下山的一个步骤(画圆、找方向、前进一小步),深度学习中的训练就是说要不断地进行梯度下降法,一步一步不断地走,直到最低点。这个方法更详细的介绍在各种深度学习的课程中都有介绍,只不过用数学的方式表达的,参见Neural Networks and Deep Learning by Michael Nielsen 或3blue1brown深度学习之梯度下降法。

很多东西,其实背后的道理可能差不多甚至一样。于历史,我们需要不断在让这些类似又不同的人、事刺激我们,不断地刺激,给我们不断地反馈(负的正的),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它们对比分析,这个过程不断循环往复,没有穷尽,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从中学到一点东西,或者说更好地塑造独特的自己。最新修订版的《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页上只写着黑格尔的一句名言: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过教训。那我们就更要看了。

且抛开实用主义的视角,单单看历史本身就很有趣啊。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力量,也给了我很多其他不知道但是很重要的东西(这个地方待补充)。每遇困难,便想起了朱元璋、朱棣、杨士奇、徐阶、王阳明、戚继光等等等等,他们能忍受漫长难捱的岁月。有的和敌人为伴数十载、朝夕相处,甚至结为亲家,和敌人“举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朱元璋,放牛,要饭,当和尚,眼前会浮现出他亲人接连去世时的无助,浮现出当和尚的他被分到最穷地儿要饭的的情形……这些炼就他的隐忍,炼就了他的睿智,所有的所有炼就了他的帝王心。他说“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时,那是何等自豪与坚毅。还有王阳明,我总是想到他在那蛮荒、土匪横行、时不时还有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度过的一切,他在困苦面前苦苦思索,终于顿悟。当然,我们也有欢乐而富有意义的人和事。如伟大的徐霞客,惭愧,没有读过一点儿他的游记,原作有数百万字,可惜流传下来的少了许多。当年明月写了近三百年的明朝,末尾写徐霞客(按叙述时间,他应当早该出场了)而终,意味深长。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所有的这些给人力量无穷。我是北方人,当时在南京上学,不喜欢吃那里的面,总觉得没劲道,不如北方的面好吃。从小就见惯了母亲做拉面的过程。那面粉要边一点点地加水,一点点地把面粉揉在一起,以使面粉相互结合,水加到一定程度,开始不断地揉、不断地揉,揉成一个致密有弹性的面团,最后才能有那不到二十厘米长却拉出近一米长的面条来。这是何等力量!同样,明朝三百年那些事也要不断地揉,揉成了一颗有韧劲的心。希望大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颗心。

所以当年明月说“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下山的路无数,你要走你自己的路,领略自己的风景。